η=Po/Pe*100﹪ (6.1)
式中,Po為放大器向負載提供的交流輸出功率;
PE為直流電源提供的直流功率。
功放要求高效率地工作,一方面是為了提高輸出功率,另一方面是為了降低管耗
Pc=Pe-Po (6.2)
管耗過大將使功放管發熱損壞。所以對于功放提高功率也是一個重要問題。
3.非線性失真要小
功率放大電路是在大信號下工作的,信號的作用范圍接近晶體管的截止區和飽和區,將使功率放大器不可以避免地產生較大的非線性失真。而且同一功率管輸出功率越大,非線性失真往往越嚴重。因此,功率放大器的輸出功率,就是在規定的非線性失真范圍內的最大輸出功率。
4.功率管的散熱和保護
(1) 功率管的散熱
在功放中,晶體管的集電結消耗較大的功率使結溫和管殼溫度升高。當溫度超過手冊中規定的允許結溫時,管子就會因過熱而不能正常工作,甚至損壞。要充分發揮管子的潛力,就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散熱條件,使熱阻減小,最常用的是加裝散熱片。散熱片是由導熱性能良好的金屬鋁制成的,其散熱能力與散熱片的面積、厚度、形狀、放置方式、環境溫度有關。此外,為了得到較好的散熱效果,必須保證散熱片與管殼有良好的接觸,有效的接觸面積盡可能大,散熱片應涂成黑色,以易于吸熱、散熱。
(2) 功放管的保護電路
在功放電路中,為了輸出較大的信號功率,功放管往往工作在大電流和高電壓的情況下,功放管損壞的幾率比較大,采取措施保護功放管也是功放電路要考慮的問題。限制管耗的常用方法是限制流過功放管的輸出電流I0,針對這一思路,我們有相應的保護電路,這里舉一個常見的二極管輸出限流保護電路為例。
如圖6.2所示電路中采用二極管輸出限流保護電路。D3、D4是附加的限流二極管。正常情況下, D3、D4不起作用。如果正向電流過大,則RE2上的壓降增大,使D3正向偏置,由截止變為導通,從而分去T2的一部分基極電流,使輸出電流減小。最大輸出電流約為
IcMax=Ud2/Re2 (6.3)
如果設UD3≈0.6V,RE2=10V,則IOMAX≈60MA。由于D3≈16V,具有負的溫度系數,因此當環境溫度升高時,二極管的正向電壓降低,從而使輸出電流的最大值也相應減小,這也有利于控制功放管的結溫不致于升高。如果負向電流過大,則D4導通,其保護原理不再贅述。
6.1.2 功率放大器的分類
如按放大信號的工作頻段劃分,可分為低頻功率放大器及高頻功率放大器。低頻功放用
于放大音頻范圍(幾十赫~幾十千赫)的信號;高頻功率放大器是用來放大幾百千赫~幾千兆赫的高頻信號。如按工作頻帶的寬窄劃分,又可分為窄帶功率放大器和寬帶功率放大器。前者由于使用選頻網絡作為輸出回路,所以又稱為諧振功率放大器,而寬帶功放的輸出回路則是非調諧的負載如電阻或變壓器等。如按晶體管的工作狀態劃分,功率放大器可分為甲類、乙類、甲乙類和丙類四種工作狀態。
(1) 甲類工作狀態
在甲類工作狀態下,功率放大器的靜態工作點Q選在晶體管的放大區,且信號的作用范圍也限制在放大區內,如圖6.3(a)所示。此時在輸入信號的整個周期內,放大器均有集電極電流。
(2) 乙類工作狀態
在乙類工作狀態下,功率放大器的靜態工作點Q選在晶體管的截止區邊緣,信號的作用范圍一半在放大區,另一半在截止區,如圖6.3(b)所示。此時只有輸入信號的半個周期內,放大器有集電極電流。
(3) 甲乙類工作狀態
甲乙類工作狀態是介于甲類和乙類之間的工作狀態。其靜態工作點選在靠近截止區的位置,信號的作用范圍大部分在放大區,少部分在截止區,如圖6.3(c)所示。此時僅在輸入信號的多半個周期內,放大器有集電極電流。
(4) 丙類工作狀態
丙類工作狀態,功率放大器的靜態工作點Q選在晶體管的截止區內,信號的作用范圍大部分在截止區,少部分在放大區,如圖6.3(d)所示。此時僅在輸入信號的少半個周期內,放大器有集電極電流。
?由圖6.3可以看出,在相同激勵信號作用下,丙類功放集電極電流的流通時間最短,一個周其平均功耗最低,而甲類功放的功耗最高。分析表明,相同輸入信號下如果維持輸出功率不變,4類功放的效率滿足:η甲<η甲乙<η乙<η丙。理想情況下,甲類功放的最高效率為50﹪,乙類功放的最高效率為78.5﹪,丙類功放的最高效率可達85﹪~90﹪。但丙類功放要求特殊形式的負載,不適用于低頻。低頻功率放大器只使用前3種工作狀態。
6.2 低頻功率放大器
工作在甲類的功放雖然非線性失真小,但效率太低。所以除了作末級功放的推動級外,很少用作末級功放。乙類和甲乙類放大電路的功率轉換效率較高,但都存在著波形失真的問題,解決失真問題的方法是:用兩個工作在乙類狀態下的放大器,分別放大輸入的正、負半周信號,同時采取措施,使放大后的正、負半周信號能加在負載上面,在負載上獲得一個完整的波形。利用這種方式工作的功放電路稱為乙類互補對稱電路,也稱為推挽功率放大電路。
推挽功率放大電路有單電源和雙電源兩種類型。單電源的電路通常稱為OTL(無輸出變壓器)功率放大器,雙電源的電路通常稱為OCL(無輸出電容)功率放大器
6.2.1 乙類互補對稱功率放大器(OCL電路)
1.OCL電路組成及工作原理
乙類互補對稱功放是由兩個射極輸出器,如圖6.4所示。由于管子T1和T2發射結都未加偏置,故當輸入信號ui=0時,兩個管子都截止,即工作于乙類狀態。
很明顯,當輸入信號為正半周時,T1導通T2截止,輸出電流ie通過負載RL;而在負半周時,T2導通T1截止,輸出電流 通過負載RL,波形如圖所示,可見,利用兩只特性對稱的反型管子(一個為NPN型,另一個為PNP型),把它們的基極相連作為輸入,射極相連作為輸出。在輸入信號的作用下,T1和T2輪流導通,每管各承擔半個周期的放大任務,就像兩個人拉鋸似的,你推我拉(挽),所以把這種工作方式稱為推挽方式。
在電路中,由于T1、T2互相對稱,交替工作,相互補充,共同完成放大功能,所以稱該電路為乙類互補對稱功率放大電路。這種電路又稱為無輸出電容的功率放大電路,即OCL(Output Capacitor Less)電路。
2.OCL電路性能分析
功率放大器在工作時,信號的作用范圍將進入晶體管的非線性區,甚至工作于強非線性區內。所以晶體管不能近似等效為一個線性器件了,因此,通常都采用圖解法來分析。
為了便于分析,假設T1與T2管的特性完全相同,且將T2管的特性曲線倒置在T1管的右下方,并令二者在Q點,即uce=Ucc處重合,形成T1和T2管的合成曲線,如圖6.5所示。
(2) 電源供給功率(PE)
在乙類互補對稱功放中,當無信號輸入時,兩管集電極電流ICQ均為零,電源不提供功率,此時PE=0。在有信號輸入時,兩管交替工作,這時電源將提供功率,而且隨輸入信號的增強,集電極電流iC1及iC2幅度的增長,電源提供的功率要增加,欲計算電源供給功率,就必須求出通過單電源的電流平均值(即直流分量)。如輸入信號為正弦波,則
(3) 管耗(PC)
電源供給功率一部分轉換成有用功率輸出了,而另一部分則以發熱的形式消耗在晶體管上。因此,電源供給功率與輸出功率之差,就是集電極管耗,又稱管耗,用PC表示。兩個管子的總管耗為
PC = PE-Po (6.8)
每只功率管的管耗為
PC1 = PC2 =1/2(PE-Po) (6.9)
必須指出,乙類互補對稱功放,在輸出最大功率時,管耗并不是最大。也就是說,集電極最大管耗不是出現在輸出最大功率時,這是因為當輸入信號的大小變化時,輸出功率和電源供給功率都在變化,所以它們的差值,即管耗亦在隨輸入信號變化,其規律為
(4) 效率( η )
輸出功率Po與電源供給功率PE的比值稱為晶體管集電極的轉換效率,用表示。
η=Po/Pe (6.13)
當晶體管輸出最大功率時,由于Ucem≈Ucc, 所以這時的轉換效率也最高
ηmax=∏/4=75% (6.14)
實際上,在考慮飽和壓降與穿透電流等因素后,晶體管的轉換效率會有所降低,通常為60﹪左右,但總比甲類功放要高得多。
(5) 功率管的耐壓
在有激勵信號且乙類推挽放大器其中一管處于截止狀態時,功放管集電極與發射極之間承受的反向電壓較大,它等于電源電壓和輸出電壓幅度之和。當Ucem≈Ucc時,反向電壓最大,即
6.2.2 交越失真及甲乙類互補對稱功率放大電路
1.交越失真
在乙類互補對稱功放中,由于工作點設置在截止區邊緣,在無信號輸入時,IBQ及ICQ均等于零。這樣在當有信號輸入時,由于進入了輸入特性曲線的彎曲部分(起始區),會使T1和T2管的基極電流ib1和ib2的底部產生失真,如圖6.6所示。為了便于分析,把兩管的輸入特性曲線畫在了一起,橫軸上部為T1管的輸入特性曲線;橫軸下部為T2管的輸入特性曲線。可清楚的看出,在輸入正弦波時基極電流失真的情況。不難想象,經放大后的集電極電流波形也會出現同樣的失真。通常把輸出電流ic在交接處產生的失真稱為交越失真。這是乙類功放所特有的。為了消除交越失真,我們引入了甲乙類互補對稱功放。
2.甲乙類互補對稱功率放大電路
電路如圖6.7所示。通常在兩基極間加入二極管(或電阻,或二極管和電阻結合),以供給T1和T2兩管一定的正向偏壓(對于鍺管約為0.2V,硅管約為0.7V),避開輸入特性的彎曲部分,使兩管在靜態時都處于微導通狀態,嚴格的講這時已不是乙類狀態,而是甲乙類工作狀態。此時,該電路的UBE=UBEQ,使電路處于微導通狀態,從而消除了交越失真。
甲乙類功放的工作與乙類狀態差別不大,因此上面乙類互補對稱功放的分析和計算在ICQ很小的甲乙類電路中仍可適用。
6.2.3 單電源互補對稱功率放大電路(OTL)
1.OTL電路的組成及工作原理
單電源互補對稱功放原理電路,如圖6.8所示。它與圖6.4的OCL電路區別是在輸出電路中串接了電容C,從而省掉了一組負電源,只用一個電源Ucc。由于這種電路的輸出通過電容C與負載RL耦合,而不用變壓器,所以稱這種電路為OTL電路。
圖中T1、T2的特性一致,即是互補對稱的。對直流電源Ucc而言,T1與T2是串聯的,因此, 串接點A的直流電位為1/2Ucc,電容C也被充電到1/2Ucc ,由于C的容量足夠大(通常選時間常數RLC遠大于工作信號的周期),因此可認為在信號作用過程中,C上充有的電壓1/2Ucc近似不變,并用它作為T2的直流供電電壓。T1的直流供電電壓為Ucc與Uc之差,也是1/2Ucc 。
這樣用單電源1/2Ucc和大電容C就起到雙電源的作用,其性能分析、能量關系等均與雙電源OCL電路基本相同。但要注意,由于單電源OTL電路,每管的等效電源電壓為,故應將雙電源OCL電路的能量關系中的Ucc改為1/2Ucc 。
2.實用的單電源互補對稱放大電路
圖6.9是實用的單電源互補對稱電路,圖中三極管T1組成典型的甲類電壓放大電路,用作推動級,它給輸出級提供足夠大的信號電壓和信號電流。三極管T2和T3組成互補對稱電壓的輸出級。靜態時,調節電位器RP1的大小,可以使Ic1、UB2、 UB3適當變化,從而達到K點UK=?UCC (因而K點稱為中點);此外,RP1還具有穩定K點電位的作用。例如,由于溫度變化使UK升高,通過RP1和R1分壓,使T1基極
電位升高, Ic1增加,T2、T3基極電位下降,引起UK下降。
顯然RP1不但對K點直流電位具有穩定作用,對K點的交流電位也具有穩定作用,可以改善放大電路的動態性能。RP1實際上是引入了電壓并聯負反饋。調整電位器RP2,可使推動級T1的靜態電流Ic1 在RP2、D1、D2上產生的壓降,為T2、T3提供適當的偏置,保證T2、T3的工作方式為甲乙類放大;同時D1、D2具有溫度補償作用,利用它們管壓降的負溫度系數去補償T2、T3管UBE的負溫度系數,從而使T2、T3的靜態電流不隨溫度而變。
圖6.9的電路中R3和C2的接入可以提高互補對稱電路的正向輸出電壓幅度,使輸出電壓變化范圍接近?UCC,此時,T2、T3應輪流工作在接近飽和的狀態。如果不接R3和C2,即將R3短路,當ui為負半周,T1的輸出電壓處于下半周并增大時,T1的集電極電位及T2的基極電位上升,負載上得到的輸出信號電壓也在增大,但此時T2的基極電流也增加,由于R2和UBE2的存在,又由于A點的電位不變,當K點電位向+UCC接近時,T2的基極電位和基極電流的進一步上升將受到限制,T2管因而無法進入飽和狀態,故最大輸出電壓幅值將小于?UCC。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設法使A點的電位隨K點的電位升高而升高,圖6.9所示的實用電路就是根據上面的設想而增加了R3和C2這兩個元件的。
靜態時,UA≈UCC- Ic1 ,而UK=?UCC,因此電容C2兩端電壓Uc2=UA-UK= ?UCC - Ic1 R3≈ ?UCC 。如果R3 、C2遠大于工作信號周期,則C2兩端電壓UC2將不隨輸入信號ui變化而變化,基本保持為常數。當輸入信號ui為負半周時,T2導通,uK將由靜態時的?UCC向更正方向變化,而A點電位uA=+uK,uK增加,uA也隨著增加,即A點的電位隨著K點的電位升高而自動升高。這樣就有足夠的電流流過T2基極,保證T2達到飽和狀態。這樣可使最大輸出電壓幅值接近?UCC。這種工作方式稱為自舉,所謂自舉就是靠電路本身把A點的電位提高了,故電路稱為自舉電路。當uK大于?UCC時,uA還可大于UCC。電路中接入R3是必要的,若R3=0,則uA=UCC,不可能大于UCC。
由于推動級和功率放大級采用直接耦合,兩級之間存著互相聯系和影響,因此不能分級調整,從而調整比較困難。一般先將RP2調到最小位置,然后調整RP1使UK=?UCC,再調整RP2使T2、T3工作在甲乙類,建立合適的和值,最后加入交流信號調節RP2使輸出波形剛好沒有交越失真為止。由于兩級間的工作點互相牽連,故調整靜態電流和時將影響K點電位,調K點電位時又影響靜態電流,因此需要反復耐心地調整到滿意為止。調試中千萬不能將RP2斷開,否則b2點電位升高,b3點電位變低,將使T2、T3電流變大而導致損壞。
6.2.5 準互補推挽功率放大電路
1.復合管的構成
圖6.11為復合管的兩種形式。圖(a)為兩只NPN管等效一只NPN管,這種復合接法稱為達林頓接法;圖(b)中T1為PNP管,T2為NPN管,二者等效一只PNP管。可見,復合管的類型取決于第一個晶體管的類型。在構成復合管時應保證兩管的基極電流能流通,而且第一管的集電極不能和第二管的發射極接在一起,以免集電極電壓受發射極電壓的鉗制。
6.4.3 丙類放大器的工作狀態
人們根據是否進入器件的截止區,以及進入截止區的深入程度,把放大電路分為甲類、乙類、甲乙類和丙類四種工作狀態。在丙類放大器中,有時需要進入晶體管的飽和區,以獲得人們期望的某種結果。因此,又根據是否進入器件的飽和區,以及進入飽和區的深入程度,把丙類放大器分為欠壓、臨界和過壓三種工作狀態。
由分析得知,丙類放大器的器件是否進入飽和區與電源電壓UCC、基極偏置UBB、輸入信號幅度Uim以及負載電阻R有關,當它們取不同數值時,可使丙類放大器工作于不同狀態。為說明問題,現假定UCC、UBB及R不變,僅輸入信號的幅度Uim變化(由小到大),丙類放大器的工作狀態將歷經怎樣的過程呢?
丙類放大器的器件,其轉移特性曲線如圖6.22(a)所示。在考慮到飽和區后,其折線由三段構成。當輸入信號的幅度由小到大變化時,如圖(b)所示。
經作圖得到所對應的集電極電流波形,如圖(c)所示。可見,當輸入信號幅度Uim 較小時,信號的動態范圍局限在截止區與放大區內,集電極電流為較小的尖頂余弦脈沖,通常稱這種工作狀態為欠壓狀態。隨著Uim的增大,尖頂余弦脈沖的幅度Im也在增加,當Uim增大到飽和區邊緣時,尖頂余弦脈沖的幅度達到最大值,稱這時丙類放大器工作于臨界狀態,如圖(c)所示。如果繼續增大Uim,將使信號的動態范圍進入飽和區,經作圖可以看出,此時得到的集電極電流的波形,將出現下凹,產生嚴重失真,這是由于輸入信號幅度過大引起的,在飽和乃至深飽和情況下,基極電流變大,基極注入的空穴與發射極進入基區的電子大量復合,使集電極收集到的電子減少,于是ic下降,所以稱這種狀態為過壓狀態。
可見,丙類放大器隨輸入信號幅度由小到大的變化,工作狀態由欠壓經臨界而進入過壓。同理,當UCC、UBB、Uim不變,僅改變負載電阻R,也將經歷這三種工作狀態。
顯而易見,從輸出功率和效率的觀點來觀察時,丙類放大器多工作于臨界狀態,這樣既可獲得最大功率輸出,又能達到較高的效率。欠壓狀態由于Im較小,其輸出功率和效率不高,很少采用;而過壓狀態由于集電極電流產生嚴重的非線性失真,亦很少采用,即使應用也大部工作于弱過壓狀態,即剛剛進入飽和區。